保险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策略

2023-07-28 08:39:02     来源 : 中国银行保险报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周瑾


【资料图】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老有所养”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三支柱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第一支柱占据绝对主导但存在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

从第三支柱来看,虽然保险行业已经过两轮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第一轮是税延型养老保险,第二轮是专属养老保险,但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养老保险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从发展趋势看,养老金融一定要看长期趋势,因为这个赛道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不一定在短期一两年之内见效或者有突破性进展。一定要有耐心,这也和我们寿险经营逻辑一脉相承。那么,保险业如何参与第三支柱?

看长期趋势

一是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加剧,“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专业护理社区养老)有望打破,在新型养老结构驱动下,也将推动第三支柱进一步发展。

二是经济层面,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面临深刻调整,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和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压力,全球经济整体增速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终结,高质量发展进入新航道,养老金融本身是一个长赛道,所以愈发要慢慢来。

三是政策层面,无论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积极鼓励推进养老金融体系,包括建立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制、逐步扩大养老金融试点范围。

四是需求层面,储蓄和投资是养老金融保障基础需求,医疗与护理是养老金融发展的进阶需求,高品质和强体验是养老金融未来的高级需求。

五是技术层面,精准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的老年人情感满足等用户价值提升的养老需求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养老结构中居家养老所占份额较高,机构养老数量和质量都存在较大缺口,养老市场呈现出供应不足的状态,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缺口:

一是老年群体文娱等方面的场地缺口;二是养老保障服务与机构入驻资格缺口;三是城市服务机构和设施的结构性错配缺口;四是养老床位不足与空置同时存在;五是长期护理保障缺口。

保险机构的优劣势

养老金融具有多重属性,包括金融属性、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借这三重属性,可以分析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劣势。

从养老金融的其他玩家来看,银行在渠道和客户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券商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和投顾团队,但线下渠道存在较大差异;公募基金有强大的宏观策略研究和资产研究优势,但产品设计同质化,依赖外部代销;信托在我国实践较少,处于起步阶段;保险机构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方面,但在金融属性相关的收益率和投资能力等方面,保险机构相对处于劣势。

从养老金融产品比较来看,个人养老保险特点是确定收益和超额回报,投资门槛低,风险低;养老理财非保本浮动收益居多,投资门槛较低,低风险为主;养老存款确定收益,门槛低,风险低;基金不保本,盈亏自负,投资门槛低,低风险和高风险均有;信托不保本,盈亏自负,但收益率确定性较高,投资门槛高,风险较高。

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策略

一是差异定位,定位支付端口,聚焦服务链接:定位养老产业支付端,开拓养老场景,与养老服务相连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

二是生态合作,长期共赢:重视“医、药、养、地、科、护”等领域对保险业的协同与支撑,充分发挥产品端与服务端的协同作用;

三是优势竞争,立足服务属性,发挥长期优势: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长期高质量服务,增加客户黏性和信任度;

四是创新突破,坚守底层逻辑,创新业务模式:未来的养老保险产品应在顺应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需求中突破创新。

创新建议

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核心维度,针对保险公司养老金融模式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提升长期回报水平。

应对利率下行趋势,加强资产负债匹配。

按细分客群设计产品,构建差异化竞争的蓝海市场。

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创新养老社区模式。

瞄准失能高龄人群,打造照护服务能力,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并针对失智失能老龄人群,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金融生态圈。

发挥支付综合功能,健康养老深度融合。

践行普惠金融原则,探索普惠养老保险,通过和当地政府、民政和社保机构、监管部门等合作创新,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利用覆盖广、低成本的分销渠道,探索在普惠养老保险领域的创新突破。

利用房产金融属性,布局反向抵押市场,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与风控手段。

聚焦专业人才短板,探索“保险+”服务闭环。

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发力康养生态投资。

盘活地产化解风险,构建政商双赢格局。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