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丈量历史,赓续文脉

2023-04-27 10:01:39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在古都北京的中心,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如一把标尺,标注着中国发展的进度,也呈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气度。它就是自永定门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的“辉煌中轴”展览上,巨大沙盘演绎着北京中轴线上的春夏秋冬。

拥有不同时代和类型建筑的中轴线,宛若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自永定门至正阳门,节奏和缓;自正阳门至景山,贯穿宫前广场和整个宫城,旋律激昂;从景山至钟鼓楼,是高潮后的收束。

历史风烟里的中轴线

从元大都开始,七百余年间,北京中轴线始终处于北京城中心,犹如脊梁一般支撑着城市发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走进景山公园,拾级而上,当来到万春亭这个老北京城的制高点,沿着南北方向放眼望去,前后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各类建筑,左右是对称的建筑空间组合,北京中轴线独特的“壮美秩序”一览无余。

北京中轴线的起源颇具浪漫意味。中国古人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

考古人员在史前聚落良渚遗址中发现,祭坛等重要建筑本体高大,处于聚落城址的中间地带,说明了当时的古人已经有了“居中”的意识。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章文永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北京都城历史的发展密切联系。元大都形成纵贯宫城中央、全长约3.8公里的都城轴线。明永乐时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遵循其原有的轴线格局拓建城池、营建宫苑和坛庙等;明嘉靖年间拓建南城后,7.8公里的中轴线格局基本形成。

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所描绘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力。

百姓身边的中轴线

5路公交车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公交线路之一。它穿越大半个北京老城,线路恰好接近北京中轴线。

登上5路公交车,从前门、天安门、北海、景山,一直穿行到地安门、万宁桥、鼓楼……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红墙绿瓦,碧水石桥,古都北京,余韵悠长。

从业近16年的5路公交车驾驶员张涛,几乎天天与北京中轴线“打交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但老北京城的熟悉和亲切还在。”他说。

张涛见证了北京以中轴线保护为牵引、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所带来的变化。“行车的道路越来越宽,驾驶的车辆越来越舒适、环保、安全,游客也越来越多。”张涛感叹道,“当车辆行驶到天安门时,车上的乘客发出此起彼伏的赞叹声,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也是5路公交车每天经过的地方。“万宁桥有700多岁了,为了保护它、降低对它的影响,我们从‘大车’换‘小车’,也是为保护中轴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代以来,北京中轴线见证着这个古老国家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沿线建筑群逐步走向公众化的过程。民国初年,帝王之都开始了迈向近现代都会的历程,中轴线区域的宫殿、园囿、坛庙、广场等陆续转变为公共财产,功能也随之转变为服务市民和社会的博物馆、公园、广场、教育场所等。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如今,故宫博物院年接待量超过1000多万人次,是世界上游客访问量最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

故宫角楼结构奇丽,是“紫禁城”里造型最为复杂的建筑。热爱马拉松运动的北京市民顾力说,“每逢奔跑在景山前街,总是期待转弯的一刻。我会停下脚步,站在筒子河的河堤转弯处,凝视这座跨越了六百多年的建筑”。

科技加持的中轴线

数字“体检”、数字展览、数字藏品、数字文化体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拓展了新空间。

在“文物医生”眼中,古建筑也需要做“体检”。近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文物医生”,通过改造微钻阻力仪等一批适合中国文化古迹检测的设备,完成了中轴线遗产核心区的部分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检测工作,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今年1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提出,要提升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建设遗产档案信息系统,开展重点问题研究,深化对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理解与认识。

“辉煌中轴”展览数字多媒体总设计师王泊乔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团队对《燕山八景图》进行数字化重绘,创作团队对燕山山脉进行卫星定位和三维实景重建,呈现燕山上的四季景观和日夜轮转。

展览中,视听多媒体方式呈现的《祭先农坛图》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创作团队翻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专业舞蹈演员多次排练乐舞,采取真人实拍、绿幕抠像等方式,将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祭祀典礼庄严肃穆的礼乐舞蹈进行还原重现。”王泊乔说。

阵阵清亮的鸟鸣掠过古都上空,“雨燕回来了!”每年4月左右,北京雨燕从遥远的非洲南部飞抵北京,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等地“驻扎”。而今,“北京雨燕”已成为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IP,受到网民热捧。

“数字化”也让中轴线文化有了更加新颖和走心的传播。在万宁桥听北京城营城建都规划、在鼓楼前听老北京吆喝声、在万春亭一览中轴全貌……自去年以来,万宁桥边的石质镇水兽化身为数字导游“水灵龙”,带着游客饱览北京中轴线风光。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